北京读者 无事生非/文
今天在新闻上看到,有关部门对中国中央电视台(简称央视,英文全称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简称CCTV,网络诨名CCAV)下文,“要求在央视今后的转播中必须要屏蔽一些外文的缩略词,例如“NBA”、“CBA”和“F1”等,一定要说的话,就说赛事的中文全称。NBA以后叫“美国职业篮球联赛”,CBA叫“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此事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虽然有些吃饱了撑的意味,也可以理解;但设身处地地从央视(从此不叫CCTV,遑论CCAV)角度想想,还是觉得有些难办。
先说“情有可原”。任何国家都有“净化本国文化”论者和积极推动者,只要不过分到反动—— 比如妄图将所有外来成分从本国语言文化中剔除——也不能说没有道理。毕竟,很多人都讨厌那种张口闭口 “Cindy呀,你lunch吃what啊?”的混账腔。当然,南方各省区对北方话尤其是北京话垄断主流话语多年的现实也多有不满,官方一贯打压“港台腔”的态势也让人怀疑宣传主管部门究竟是否把港台当作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 但总之大家明白我的意思: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代替NBA,用“消费者价格指数”代替CPI,央视主持人们也累不死,顶多多费点嘴皮子,挤压一下广告时间,央视只要把rate card (对不起,是“广告价目表”)翻个番就都挣回来了。
再说“难办”。全国人民已经耳熟能详的“GDP”可以还原为“国内生产总值”,CPI-“消费者价格指数”,WTO-“世界贸易组织”;CBA可以改称“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等等。这都不难。但看看最近的科技新闻,我真有点替央视挠头:
iPod — “挨泡?” “我泡?” 或者不嫌麻烦的话,“美国苹果公司专利生产的随身音乐播放器”
iPad — “挨拍?” “我怕?” 或者说 “美国苹果公司专利生产的平板电脑”?
iPhone–“爱疯?” “我疯?” 或者说 “美国苹果公司专利生产的智能手机”?
哎,这世界真复杂,国门刚刚开了一条缝就有这么多闹心东西拥进来,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用老祖宗的话怎么翻译得过来啊! 我真同情主管部门,更同情CCTV,他们恐怕真的要疯了。(完)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